为何那么多人喜欢老子,研究一辈子却离题万里?

分类: 365bet官方投注 时间: 2025-07-14 17:36:37 作者: admin 阅读: 3258
为何那么多人喜欢老子,研究一辈子却离题万里?

2

老子对社会人生的预判早已成为现实

老子说“大道废,有仁义;智慧出,有大伪;六亲不和,有孝慈;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”老子的返璞归真就是要归于简单纯真的生活。老子生活的年代,天下大乱,礼崩乐坏,天性变成了野性,和平变成了杀戮,这个结果是君王政治造成的,那种天然状态下的生活方式再也找不到了。人们热心于勾心斗角,跻身于政治斗争的旋涡不能自拔,政治从顶层直降到民间生活的各个角度,人的天性被剥夺,人性之恶被挖掘并发扬光大,于是,有大伪,有孝慈,有忠臣。

道是自然而然的,人间没有了大道,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,用强行的仁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,因此孔子提出一套仁义道德的规范。而孔子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知识分子与达官贵人(孔子的私立大学是相对于国立学府而言的),当时并没深入到民间,只是到了汉朝以后,特别是汉文帝以后,实行察举制,推荐孝悌,民间投机取巧,设局骗取官位现象普遍,这个时候孝道礼仪才开始走向民间,用来规范民间选举带来的负面行为。

为了配合孝文化建设,刘向还编辑了《孝子传》,到了元代,郭居敬又在此基础上编录了《二十四孝》,故事就是编的,能指望收到多少实效呢?但本人并不否认他的积极正面意义。

为什么会有大伪、有孝慈,有重臣,因为利益攸关。就连孝都可以是假的,还有什么不可以假。汉代时,基层民众为了获得一个升官发财的机会,不惜以爹娘的死来换得官位,他们盼着爹娘早死,以便债台高筑、厚葬尽孝、三年守墓、作势哀嚎,博得孝名,换取官职。

不仅汉代是这样,隋唐以后的科举也是这样,出发点原是通过一种方法来笼络人才,后来变得越来越狭窄,不得不做出许多规范,开始是文武都有考试,宋代重武轻文,只考经书,明清考试范围更窄,只在宋明理学范围,人的思想也被局限在一个更小的框框里,人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单调,再后来,应试教育成为主流,人的生活轨迹只能沿着预先设定好了的框框,出框就没有前途,甚至会因此惹是生非。为了博取功名,托人行贿、找靠山、拜码头、结同门,无所不用其极,世道人心进一步崩坍。

3

从先入为主道正本清源

老子是大智者,不要指望阅读文字就能读懂他。在大部分的历史上,在大部分的学子中,从小接触的就是儒家系统,而且是经院学派系统,也就是正统儒学系统,因此儒家思想就在我们的心底涂上了一层浓厚的儒家底色。不是儒家学说不好,而是因为长期的争鸣造成的各有主张、各取所需,使得各家学说各具特色。因此,用孔子的入世观点来解读老子的出世入世并举的主张,你只会用消极避世、玄虚不作为来审视老子,如此,则永远读不懂老子。

老、孔生活的年代,不光中国,整个东西方都出现了大哲圣人,老子、孔子、释迦牟尼佛、苏格拉底、耶稣、默罕默德……他们各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,来审视这个世界,审视人生,找到了各自不同的处事方式,诠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价值,给出了关于宇宙人生的不同的义。但是这个不同的定义带来不同的结果,苏格拉底的定义结果是饮酒自杀,耶稣的定义是被钉在十字架上,穆罕默德的定义为了保护他自己的真理,所以他要组织部队,所以回教徒特别好武善战。

中国,尤其是汉朝以后的中国,受独尊儒术的影响,所以全部偏向于孔子的定义,经院派的定义。其结果是,经学之外的定义统统划入旁门左道,因为整个社会的意识形式已经形成,所以一切学说都要拿儒家经典来衡量一番,削足以适履,把老子宇宙“大道”的观点,改造成处世为人的“中庸之道”的观点。对此需要很大的勇气,透过粉饰才能窥见到老子的真相。这不是本人一己之见,这是基于现实,只是没能形成官方共识而已。

有人认为,看老子注释,宁愿选读佛家的,也不要选读儒家的。还有人认为,未来的一二两百年,会有人借西方学术来注解《老子》,因为《老子》在西方影响及极大,且西方人都有修行的经历,修行者比受过儒家思想训练的人更容易理解老子的思想。当然这只是一种观点,并不成气候,也不表明这种观点就反对孔子,只能说明大家祈望正本清源,更好地理解老子,学习老子的智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文章

《骑马与砍杀:火与剑》最强国家全解析
企业家精神
率土之滨官网,国人原创 · 三国集体策略竞技场
@昊緣 哈啦板